益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屈原《天问》与桃江:桃江是屈原的第二故乡

[复制链接]
大瓜子 发表于 2014-1-22 17: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外驰名的美人窝桃花江畔,有座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凤凰山座落在桃江县城之东,磅礴蜿蜒的资水与群山拥簇的桃花江在此汇合流入洞庭,碧水丹山,景色奇特。在这里遍布着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桃江时的足迹。至今仍传颂着屈原在这里呵壁问天,一口气对天、地、自然、社会和历史提出173个问题,创作了被誉为“千古奇文”的《天问》,后人因此在这里为纪念屈原,建有天问阁。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生于公元前343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卒於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享年65岁,

  屈原流放定居桃江考

  据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桃江籍人士蒋南华考证,在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6年)的金秋时节,屈原离开“汉北”(汉寿沅水牛鼻滩)、“狂顾南行”,渡“长濑”,“溯江潭”,途经沧浪之水,“宿北姑”,翻越崎岖的林间小道,于公元前285年春到了今益阳桃江地南的“溆浦”(《抽思》:“长濑湍流,溯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轸石岁嵬,蹇吾顾兮。超回志度,行隐进兮。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屈原第二次流放是从当时的楚国国都、现在的江陵纪南城流放出来,开头是坐的“乘舲船上沅”,“朝发杜渚兮,夕宿辰阳”而“入溆浦”。“沅”是沅水,“枉渚”是常德。“辰阳”是汉寿,关键是“入溆浦”,这个溆浦在哪里?溆浦县是唐以后才有的,据《唐书·地理志》载:以溆浦之名正式命名是唐高宗武德五年的事。据考,2000多年前战国中期的溆浦位于桃江,即今桃江县界的武潭镇境内。

  当时的溆浦是水名,不是地名。《水经注》记载,“枉水,一名沧溪,又曰苍溪”,即沧浪之水矣。

  据《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溆水《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又名溆川,《楚辞》所谓溆浦也。源出鄜梁山,西北流入沅江。”而此山正在桃江。1978年在县境三官桥乡出土了一块唐碑,上面清楚的记载:唐以前益阳县桃江地段叫浮梁乡,亦即鄜梁山,已载入1993年出版的《桃江县志》。民国孙家杰著《益阳之胜地与名人》,所载“屈原古迹”中也证实了溆浦是指桃江:“……又涉江篇曰沅、曰湘,距资不远,曰溆浦,则益之西境,意原涉江南常溯迴于此。”

  屈原从郢都流入南楚,开始是坐船,但登岸后,他是骑马走骡马古道,或乘马车沿古道南行。有屈原诗为证。

  步余马兮山皋(让我的马在山边逍遥)。

  邸余车兮方林(把我的车停在树林旁)。

  这里说的山皋,是依山傍水的高地,指的是桃江资水之滨。那时从荆州至长沙,有一条骡马古道,必须经过桃江。这条古道一直延续到唐代。《新唐书地理志》载:“望浮驿为唐代1639个驿站之一,驿路由荆州至长沙。”这望浮驿就是古桃花驿站。

  从武潭到桃江要涉江,他在这里写的《涉江》辞中有一句“旦余济乎江湘”,“旦”是早晨,“济”是渡,是早晨渡江,即涉江。“江湘”也可具体地说,是指湖南桃花江境内的资江。因当时资江属梅山蛮统治地,没有江名,泛指为沅湘之间。

  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益阳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于此渡江,而行吟泽畔,即《楚辞》、《涉江》处也。”这里明确指出屈原涉江,就是资江的桃花江段。

  古益阳县境的桃花江地区(今为桃江县),早在3000年以前就是楚国始社熊绎所在三苗国的中心地域。熊绎的先辈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而三苗又加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因此周成王封赏开国功臣时,熊绎被封于楚令居长沙,史称长沙国。所以桃江自古就是楚国的发祥地,历史极为悠久。在马迹塘、武潭、灰山港、大栗港及甘泉山相继出土了商代提梁卣、西周早期马纹簋、西周夔纹铜鼎及战国虎钮錞于、战国铁锛和西汉时期的四铢半两、五铢钱等数千件古代文物;在花果山、桃花江、湖莲坪、天湾、龙拱滩、马迹塘、杉树仑、石牛江、武潭、金光山等地所发现的十余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数座商代、东周及汉代的古墓群,均是桃江历史最好的见证。当时的桃江既为楚祖神农氏和熊绎始封之地,又是楚国的粮仓。唐尧时期的武陵高士,尧帝欲拜为师的善卷,曾在桃江善溪隐居;而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高士“楚狂”接舆又是桃江修山附近的舒塘柳(陆)溪人,因此,桃江自古是一个“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朴,壮者健而驯,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饰,礼义相先”的礼仪之乡(清·湖广总督李瀚章《游洪崖寺记》)、屈原几纪艰难跋涉来这里“天问”而“迷不知吾所如”,显然并非是无心的盲动。加上传说中屈原娶了桃花江美女女媭为妾的原因,所以才有屈原自顷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5年),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在桃花江生活定居七年的原因。

  聚桃花江美女 定居花园洞考

  据益阳日报记者孙国基搜集整理的《屈原与桃花江的故事》一文传载,屈原18岁那年,因才华闻名天下,成为楚怀王的文化侍臣。这年秋天,怀王到洞庭湖游猎,在湖中岛上射鸟追鹿吃烧烤,是楚王每年必有的游乐节目。这次随同前往的还有大将军屈匄,他是屈原的叔爷爷,在怀王疯玩几天后的休整期间,屈匄抽空到驻守资江与洞庭湖入口的一座军营里视察劳军,叫上屈原同往。这个有六千军马的军营在现在的益阳市李昌港(益阳电厂对岸,九十年代建益阳火力发电厂推山时,发掘出2000多座战国军人墓葬,即为此军营病亡或阵亡将士)。屈原在军营门口与一玩耍的少女一见钟情。那女子十四、五岁,长得十分清纯,周身焕发一种灵气,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一打听,女孩叫女媭,军营最高长官司的小女儿,家住桃花江的花园洞,这天是随母亲来军营中探亲。

  军营中午宴请大将军和怀王侍臣时,女媭父亲要她为屈匄和屈原唱一首歌,美妙的歌声打动了屈原。

  回郢都的路上,屈原在叔爷爷面前不停地夸奖女媭,屈匄骂他:“你出身楚国名门贵族,有着远大的前程,今后还将担任国家重任,是不可以娶一个乡野女孩为妻的!”

  后来,虽然家里为他迎娶了一显赫家族的女子为妻,仍忘不了桃花江畔的女媭。

  四年后,22岁的屈原被怀王任命为左徒(副丞相,负责内政与外交)。这年秋天,他在为楚国一次空前盛大的祭祀活动创作歌词时,其中《山鬼》一篇中,那个住在竹林中美丽的山鬼,原型就来自于这位桃花江女子。

  女媭也一样,她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象屈原这样英俊而气度不凡的男人,也深深爱上了屈原。她知道这高不可攀,就要求父亲让她学琴书诗画。5年以后,父亲终于明白了她的心思,托屈匄为媒,终于嫁给屈原为侍妾。

  屈原两次被流,儿女妻子都没相随,只月女媭和一书童随他浪迹天涯。怀王二十五年(公元304年)36岁的屈原第一次被放逐。他在沅湘之间流浪,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在诗中,他有一长段专门写女媭骂他:“鱼玄就是因为刚直不阿,被杀死在羽山之野,……世人都结澡营私只顾自己,你为什么一意孤行听不进劝告?”《离骚》诗中有“女媭之婵媛兮,甲申之詈予”句,意思是:“我心爱的女伴和婵媛,反反复复劝我吐心中之言。”郭沫若考证女媭就是女伴,即是他的侍妾。这女媭是桃江人氏。屈原到桃江,也可说是冲着桃江美女而来。

  其实,只有女媭最理解他,所以她才生死跟定屈原,从第一次流放到第二次流放,从汉水到湘寒江哥哥渌?嫌蔚那钌蕉袼??倩氐郊蚁缣一ń??/size]

  屈原与女媭回到桃花江畔后,最先他们在凤凰山东面山湾里,搭了一个茅棚,围了一圈竹篱。久了,远近村民、江中渔夫,过往客商,都知道三闾大夫住在这里,家里每天宾客不断。他们与屈原谈论的话题,又多是楚怀王、顷襄王,还有那些个忌妒、诬陷屈原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姬郑袖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人和事。过往商人又不断带来楚国今天丢了几座城,折了几万兵的坏消息,使屈原时时处在悲愤之中。已50多岁的人了,为了不使屈原为世事所扰,女媭把家迁到了家乡的花园洞。

  花园洞是桃花江东岸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村里有百来亩良田,山上有苍松和翠竹,林中的映山红和各色兰花草远近闻名,因此叫花园洞。一条小溪把村子分为两半,从村口流出,汇入桃花江。屈原喜爱这里的山,这里的花,尤其是兰花。于是高兴地住下来了。

  屈原住下来后,努力不闻天下事。他想起22岁出使齐国和山东六国,两个内完成合纵演说,使这些国家一齐推楚怀王为首,联合攻秦,是何等的辉煌!想不到合纵抗秦才开个头就断送在子兰、靳尚等奸党手里。自己先后两次在极其复杂艰难的背景下完成了齐楚联盟的外交,都因为奸党得了秦国的贿赂,加上对自己的嫉恨,使楚王变了卦,如果自己一系列内中改革与外交方略顺利实行,有能力统一中国大业的,除了楚国还会有谁?最令他不敢回首的是,连叔爷爷屈匄这样天下闻名的大将军,因为楚王的无能,也成了秦国的战俘。

  几乎万念俱灰的屈原,在花园洞过上了隐居生活,一心种他的兰花,养他的蚕桑,读他的书。 这期间,他出资并带领村民在村中的溪水上修了一座石拱桥,桥上建有凉亭。有空闲时,他就去桥上凉亭里坐坐,很少走出花园洞,花园洞至今有“三闾桥”和“书房村”的地名。

  据胡则丘《屈原第二故乡》考载:屈原长期在花园洞定居,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进花园洞有个地名叫下马坪,传为屈原进村下马的地方,也是来访客下马的地方。“三闾桥”也在此处。

  进去便是书房村,“书房村”是屈原住的地方,古名叫书房屋场,现遗址是明以后的老屋场。规模很大,有十多亩地宽。

  据当地老人说,里面进去有个小地名叫书房村,是屈原读书著书写诗的地方。书房屋场则是屈原一家子住的地方。

  当时屈原是怎么样写诗的?因那时还没有纸,纸到东汉才由蔡伦发明。屈原写诗是写在竹简上。屈原流放后的大部分诗篇,是在花园洞完成的,一首《天问》372多句,1553字,该写多少竹简,串起来该有多长?堆起来该有多高,放起来该要多宽的地方?所以屈原必须住下来才能创作那么伟大的诗篇,屈原有单独的书房是创作实践的需要。

  “三闾桥”,是用古石挽拱,古石正中刻着“闾”字,今仍清晰可见。

  屈原酷爱兰花,象征着他的品格。他在花园洞种花百亩,地点就在花家坪,也有人说,整个花园洞都是屈原的花园。

  屈女墓(又说是女媭墓)位于杨家仑上的山腰。当地群众称是“屈原小姐”墓,墓在竹林中,砍开竹子才见到墓,竹叶盖满芳冢。传说,屈原的宝剑作为殉葬品也埋在墓里。

  还有“十八娘”石人像,为守墓之神。据当地老人说,花园洞有地名叫“十八娘”,他小时在那里放牛,见过两个石人;前两年还在花园洞主港里,看到一尊卧着的石人,现在已埋在沙下,石人高1.7米,花岗石质,双手护前胸。

  其他地名还有鸟嘴山,传说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传说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传说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这些传说说明屈原曾在此从事种养,春种秋收,为时很长。不是临时居住,是第二故居。屈原在花园洞真正过了一段恬静的田园生活。这就证明了郭沫若大师说的:“像《离骚》这样的长篇大作,作者必须有精神上和体魄上以及相当的经济余裕才能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瓜子 发表于 2014-1-22 17: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长期住在花园洞,还可从屈原写的很多诗句中得到证实。他在这里写的《离骚》诗云: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我已栽种春兰九畹地)。
  又树莸之百亩(我又种植秋蕙百亩田)。
  北大著名教授游国恩主编的《离骚纂义》一书中解释,一畹为三十亩,就是二百七十亩,真是大规模了。说明是很大的庄园,这是说兰,还有蕙百顷,是实际种植,而不是像有的注家所说:“隐喻培育人才。”
  屈原在花园洞定居,还可在古籍中找到记载:民国《益阳之胜地与名人》载:“花园洞,凤凰台南五里,石鼓数座,相传为屈原读书处。洞口有三闾桥,洞内有原女绣英墓……”
  清同治《益阳县志》也记了同样内容。
  《桃江县志》还载:“花园洞原有古庙,内祀屈原朔像,俗称凤凰庙,今已无存。”
  屈原《天问》在桃江创作考
  在桃江,屈原生活了约七年时间。在这里,屈原以桃骨山花园洞为其生活中心,从资水上下至桃花江边;从九岗山麓到浮邱山之巅;从凤凰山(即天问台)的楚王祖庙到黄帝曾经登临过的修山……其足迹遍及桃江山山水水。这个时期,屈原深入地接近桃江人民,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及其风土人情;并与桃江人民结下了不解的血肉情缘,成了他们最亲密的知心朋友。诗人以其坚实丰富的生活实践和亲身的生活体验,以其伟大的艺术天才,采用当地的方言土语和独特的地理名物,创作了“叙情怨则郁伊而伤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辩骚》),充满了强烈的地方生活气息和风谣土乐浓厚色彩的伟大艺术珍品。如《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山鬼》、《礼魂》及《卜居》、《涉江》、《思美人》、《悲回风》和《天问》。据蒋南华考证,屈原近半数的作品都是在桃江地域创作的。
  据蒋南华《屈原在湖南桃江的生活和创作》一文记载:《天问》取材于桃骨山一带的楚国宗族居民供祀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的庙堂壁画(见《同治益阳县志》、王逸《楚辞句》等)。这些壁画“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屈原来到此地见到这些“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自天开地辟,下至“贤愚成败,靡不载敘,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以“存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国家的惨淡命运以及个人的不幸遭遇,不禁感慨万端,乃“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憾,敘泻愁思”(王逸《楚辞章句》),写出了这“语本恍惚,事尤奇诡”(《四库全书总目》),冠绝今古的《天问》。据今《桃江县志》所载:离桃骨山不远的浮邱山上亦有古庙,庙内供奉玉皇大帝(即太阳神炎帝神农)和真武祖师等神像。清代光绪时县令毛臣卓有联云:“古屋画龙蛇,中国先后双禹庙;暗谷宜风雨,大江南北两巫山。”
  细考“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等诗句,可知《天问》是屈原爱女秀英不幸去世后,诗人精神上受到进一步打击,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悲愤愁苦之情顿被诱发,以致精神仿佛,对天地山川、神灵以及人世间的一切均已产生怀疑之时所为,是诗人在一个暴雨交加的春日下午“披发行吟”,见到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憾,舒泻愁思”之作(王逸《楚辞章句》)。时间约作于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之春。
  屈原在桃江作《天问》,志书上亦多有记载,清《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为屈原作《天问》处。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俗称凤凰神,每端阳竟渡辄祀之,清道光间庙毁,今存遗址。”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考原放逐江南,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还有,清《益阳县志·卷二十一》载:“《天问》作于桃江之弄溪。”弄溪就是凤凰山下的桃花港口。
  《天问》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瓜子 发表于 2014-1-22 17: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研究屈原《天问》的学说,《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慑之。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沉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博。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天问》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赞成郭沫若的观点,即凡是《天问》出现的内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实资料。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与春秋战国其它学者相比,有着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瓜子 发表于 2014-1-22 17: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1、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
  总之《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此外《天问》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天问阁存废考
  据《桃江县志》载:县城东端有天问台(即凤凰山),今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古有天问阁,今存有一石碑,阴刻“古天问阁遗址”六字,数丈之处可辩,古天问阁遗址被桃江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据《清·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乃屈原作《天问》处,山下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俗称凤凰神,每端阳竟渡辄祀之,清道光年间庙毁,今存遗址。考楚辞载:屈原放逐,徬徨山泽,见楚有先王庙,图画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左贤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又《涉江》篇曰沅、曰湘,距资不远;曰溆浦、曰辰阳,则益之西境,意原涉而南堂溯洄于此,故《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凭。天问台上曾建有天问阁,内有石刻、彩塑、木雕,天问阁因清道光年间的一场大火而不复存在。今仅存“古天问阁遗址”石碑一块。
  据无量山人《屈原作天问》一文载:屈原死后,在那风雨之夜,电闪雷鸣之时,乡民见到在山之巅,屈大夫挟剑长吟,声若惊雷。于是乡人在此建一座风雨亭,以寄托哀思,使屈大夫之魂不受风吹雨打,以后风雨亭几经扩建名为“天问阁”。
  建于两千三百年前的“天问阁”,在全球楼、台、亭、阁中,其年代久远,文化底蕴之博大精深,无有出右者。他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阁”。
  历代文人有诗联见证天问阁,明末桃江籍进士郭都贤(1599-1675),官至江西巡抚,曾作《桃花午日怀古》一诗:
  岂有沈渊日,犹悬续命丝。先生称独往,后死竟何为。
  采俗传天问,怀沙尚水嬉。请看江上客,醉醒托鸱夷。
  清道光进士邵阳人魏源(1794-1857)。官至高邮知州,曾题天问阁一联:
  击剑长吟,遥想贾生对策;
  落帆小憩,闲寻屈子书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瓜子 发表于 2014-1-22 17: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三十一年举人黄世奇(1871-1949),曾作《夜宿桃谷山天问阁》一诗,诗证天问阁建于战国时期:
  桃花水绕问天台,云树苍茫小径开。
  夜半楚楼惊梦醒,滩声如咽入窗来。
  清代桃江名士周文冕,曾作《天问阁》诗一首:
  水漾溪初涨,山衔阁欲倾。
  奔流烟危石,犹作问天声。
  民国著名音韵学家,桃江人曾运乾曾题《凤凰山谱局堂联》一联,联证凤凰阁比邻天问阁:
  揽德辉而下之,麟凤偕游,卜宅旧邻天问阁;
  去圣人未运也,渊源一脉,传心即在笃亲堂。
  天问阁、凤凰台、屈子钓台传说:在桃花江汇入资水的地方,有一座凤凰山。此处峰峦起伏,峭壁耸立,古木参天,楼阁深隐。山名凤凰山。相传屈原在放江南途中,登上此山,手拿宝剑,指天发问,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问了三天三晚。屈原提的一个个问题,象一团团烈火,一支支利箭,直射天庭。天帝震惊,慌忙传令云神、雨师、风伯、雷公兴风布雨,电闪雷鸣,搅得天昏地暗,屈原毫不畏惧,洪亮的声音响彻天地,传遍五湖四海。一对金凤凰从南飞来,张开美丽的翅膀为屈原挡风遮雨。后人称此山为凤凰山,在山上建立凤凰庙,将屈原祀为凤凰神,将屈原作《天问》的凤凰庙改建天问阁,天问阁高18米,有5层雕梁画栋、精刻碑文、雄伟壮观。相传每逢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走进天问阁,就能听到屈原质问天帝之声。今存刻有“古天问阁遗址”的石碑一块,阁下巨石陡峭,俯临深潭,屈原像刻于石上,至今依稀可见。
  史载天问阁因道光年间一场大火而毁,到底是道光哪一年呢?桃谷山上跃龙塔内有一碑刻题记:“大清乾隆时,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夏,各里绅耆公建。”时乡绅名望周代炳在跃龙塔即将建成时,写有“跃龙塔记”,文中有“塔成之后,继以建(天问)阁……”字句。据此推测,跃龙塔筹建有三年筹资,三年建设期,时乡人酝酿建跃龙塔,是因天问阁火毁原因。激发乡人,不几江山人物(指屈原)。终古相辉耀也与欠(跃龙塔记)!又天问阁史载毁于道光年间,而不是年初。故天问阁因火当毁于道光六年至八年(1826-1829)间。据魏源故居《魏源简介》载:魏源在道光八年(1829)赴京考进士时,途经凤凰山,流连在天问阁,曾题天问阁联,时天问阁还在,因此,天问阁因火毁应是在道光八年(1829)。
 历史上桃江人曾有两次酝酿重建天问阁。
  第一次是在道光八年天问阁因火毁后,于次年(道光九年)乡人决定修建跃龙塔和募修天问阁,时由乡绅邹良化、周代炳等倡仪,为募捐重建资金写有一篇《募修桃花江天问阁》文告,并请陶澍为该文作小引。岳麓书社出版的《陶澍全传》一书,录有陶澍《印心石屋文抄卷三十五》《募修桃花江天问阁小引》一文为证,全文如下:
  募修桃花江天问阁小引
  陶 澍
  三百五篇之后,骚独称经。七十八家之前,赋原有祖(《汉书·艺文志》:赋家凡七十有八)。远凌百代,无若三闾。
  按《益阳县志》,凤凰庙在治西六十里弄溪之滨(即今桃花江),世传屈原作天问处。庙祀原与夫人洎其三子,俗呼凤凰神(县志云:屈原数引凤凰。或以原之孤忠,如凤凰之不世出,故以为名)。而前人诗又有云:“桃花岁岁泛江红,尽是问天声里血。”合数说观之,则当日书壁问天,确有其地。今桃花江凤凰庙稍东里许,有桃骨山,倚石临江,蔚然深秀。父老相传谓是其处,而旧址荒芜,寸椽乏识,非所以崇贤者而重古迹也。夫云亭月榭,尚忘结构之劳;宝刹琳宫,不乏虚糜之费。矧此故山佳处,实关前辈风流。不有表章,曷申景仰。所望地将金布,事共玉成。杰阁宏开,如对高呼之曰;词坛丕振,重张大国之风。谨启。
  道光十一年(1831),跃龙塔动工,时乡绅周代炳在“跃龙塔记”一文中有“塔成之后,继以建(天问)阁……”字句可佐证。后因跃龙塔建成后,所募资金无剩,故建天问阁工程搁浅,仅留刻有:“古天问阁遗址”石碑一块在旧阁址。
  第二次是在民国期,约1912至1936年间,具体时间无考,有民国桃江杉树仑人,清禀贡生,龙洲师范教员曾宗鲁(1866-1936),听说当时乡人要重建天问阁,作有《登天问阁》一诗作证:
  呵壁精灵气浩然,藏山文字已流传。
  凤凰一去台终古,海燕重来阁有年。
  潭水桃花三月浪,春风芳草几诗篇。
  似闻谷口修亭子,过客将题又问天。
  “似闻谷口修亭子”指的是重建天问阁。
  现代曾在益阳工作过的党政领导人李江、蒋作斌、寻耀华等,也曾多次设想重建天问阁。199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一位武汉市副市长在听到桃江原旅游局长文希良讲桃江要重建江南四大名楼天问阁时发言说,天问阁遗址若在武汉,简直是国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燃烧的雪 发表于 2015-6-4 22: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文章的也是脑洞大开啊。
也就前面对桃江的历史称谓的考证有学术价值。浮梁山 望浮驿等称呼,学习了。
后面的就全是牵强附会了。春秋时期,楚国得地盘主要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是蛮子地盘,所以才把屈原流放到这来。哪来那么多风花雪月的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益阳|免责声明|益阳拍客|益阳人才|益阳租房|益阳二手|禁言帐号|京ICP备08016888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2000-2018 益阳网:益阳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益阳红网论坛:关注益阳民生,传递城市生活信息!

GMT+8, 2025-9-19 04:09 , Processed in 0.02620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