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驰名的美人窝桃花江畔,有座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凤凰山座落在桃江县城之东,磅礴蜿蜒的资水与群山拥簇的桃花江在此汇合流入洞庭,碧水丹山,景色奇特。在这里遍布着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桃江时的足迹。至今仍传颂着屈原在这里呵壁问天,一口气对天、地、自然、社会和历史提出173个问题,创作了被誉为“千古奇文”的《天问》,后人因此在这里为纪念屈原,建有天问阁。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生于公元前343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卒於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享年65岁,
屈原流放定居桃江考
据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桃江籍人士蒋南华考证,在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6年)的金秋时节,屈原离开“汉北”(汉寿沅水牛鼻滩)、“狂顾南行”,渡“长濑”,“溯江潭”,途经沧浪之水,“宿北姑”,翻越崎岖的林间小道,于公元前285年春到了今益阳桃江地南的“溆浦”(《抽思》:“长濑湍流,溯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轸石岁嵬,蹇吾顾兮。超回志度,行隐进兮。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屈原第二次流放是从当时的楚国国都、现在的江陵纪南城流放出来,开头是坐的“乘舲船上沅”,“朝发杜渚兮,夕宿辰阳”而“入溆浦”。“沅”是沅水,“枉渚”是常德。“辰阳”是汉寿,关键是“入溆浦”,这个溆浦在哪里?溆浦县是唐以后才有的,据《唐书·地理志》载:以溆浦之名正式命名是唐高宗武德五年的事。据考,2000多年前战国中期的溆浦位于桃江,即今桃江县界的武潭镇境内。
当时的溆浦是水名,不是地名。《水经注》记载,“枉水,一名沧溪,又曰苍溪”,即沧浪之水矣。
据《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溆水《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又名溆川,《楚辞》所谓溆浦也。源出鄜梁山,西北流入沅江。”而此山正在桃江。1978年在县境三官桥乡出土了一块唐碑,上面清楚的记载:唐以前益阳县桃江地段叫浮梁乡,亦即鄜梁山,已载入1993年出版的《桃江县志》。民国孙家杰著《益阳之胜地与名人》,所载“屈原古迹”中也证实了溆浦是指桃江:“……又涉江篇曰沅、曰湘,距资不远,曰溆浦,则益之西境,意原涉江南常溯迴于此。”
屈原从郢都流入南楚,开始是坐船,但登岸后,他是骑马走骡马古道,或乘马车沿古道南行。有屈原诗为证。
步余马兮山皋(让我的马在山边逍遥)。
邸余车兮方林(把我的车停在树林旁)。
这里说的山皋,是依山傍水的高地,指的是桃江资水之滨。那时从荆州至长沙,有一条骡马古道,必须经过桃江。这条古道一直延续到唐代。《新唐书地理志》载:“望浮驿为唐代1639个驿站之一,驿路由荆州至长沙。”这望浮驿就是古桃花驿站。
从武潭到桃江要涉江,他在这里写的《涉江》辞中有一句“旦余济乎江湘”,“旦”是早晨,“济”是渡,是早晨渡江,即涉江。“江湘”也可具体地说,是指湖南桃花江境内的资江。因当时资江属梅山蛮统治地,没有江名,泛指为沅湘之间。
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益阳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于此渡江,而行吟泽畔,即《楚辞》、《涉江》处也。”这里明确指出屈原涉江,就是资江的桃花江段。
古益阳县境的桃花江地区(今为桃江县),早在3000年以前就是楚国始社熊绎所在三苗国的中心地域。熊绎的先辈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而三苗又加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因此周成王封赏开国功臣时,熊绎被封于楚令居长沙,史称长沙国。所以桃江自古就是楚国的发祥地,历史极为悠久。在马迹塘、武潭、灰山港、大栗港及甘泉山相继出土了商代提梁卣、西周早期马纹簋、西周夔纹铜鼎及战国虎钮錞于、战国铁锛和西汉时期的四铢半两、五铢钱等数千件古代文物;在花果山、桃花江、湖莲坪、天湾、龙拱滩、马迹塘、杉树仑、石牛江、武潭、金光山等地所发现的十余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数座商代、东周及汉代的古墓群,均是桃江历史最好的见证。当时的桃江既为楚祖神农氏和熊绎始封之地,又是楚国的粮仓。唐尧时期的武陵高士,尧帝欲拜为师的善卷,曾在桃江善溪隐居;而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高士“楚狂”接舆又是桃江修山附近的舒塘柳(陆)溪人,因此,桃江自古是一个“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朴,壮者健而驯,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饰,礼义相先”的礼仪之乡(清·湖广总督李瀚章《游洪崖寺记》)、屈原几纪艰难跋涉来这里“天问”而“迷不知吾所如”,显然并非是无心的盲动。加上传说中屈原娶了桃花江美女女媭为妾的原因,所以才有屈原自顷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5年),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在桃花江生活定居七年的原因。
聚桃花江美女 定居花园洞考
据益阳日报记者孙国基搜集整理的《屈原与桃花江的故事》一文传载,屈原18岁那年,因才华闻名天下,成为楚怀王的文化侍臣。这年秋天,怀王到洞庭湖游猎,在湖中岛上射鸟追鹿吃烧烤,是楚王每年必有的游乐节目。这次随同前往的还有大将军屈匄,他是屈原的叔爷爷,在怀王疯玩几天后的休整期间,屈匄抽空到驻守资江与洞庭湖入口的一座军营里视察劳军,叫上屈原同往。这个有六千军马的军营在现在的益阳市李昌港(益阳电厂对岸,九十年代建益阳火力发电厂推山时,发掘出2000多座战国军人墓葬,即为此军营病亡或阵亡将士)。屈原在军营门口与一玩耍的少女一见钟情。那女子十四、五岁,长得十分清纯,周身焕发一种灵气,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一打听,女孩叫女媭,军营最高长官司的小女儿,家住桃花江的花园洞,这天是随母亲来军营中探亲。
军营中午宴请大将军和怀王侍臣时,女媭父亲要她为屈匄和屈原唱一首歌,美妙的歌声打动了屈原。
回郢都的路上,屈原在叔爷爷面前不停地夸奖女媭,屈匄骂他:“你出身楚国名门贵族,有着远大的前程,今后还将担任国家重任,是不可以娶一个乡野女孩为妻的!”
后来,虽然家里为他迎娶了一显赫家族的女子为妻,仍忘不了桃花江畔的女媭。
四年后,22岁的屈原被怀王任命为左徒(副丞相,负责内政与外交)。这年秋天,他在为楚国一次空前盛大的祭祀活动创作歌词时,其中《山鬼》一篇中,那个住在竹林中美丽的山鬼,原型就来自于这位桃花江女子。
女媭也一样,她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象屈原这样英俊而气度不凡的男人,也深深爱上了屈原。她知道这高不可攀,就要求父亲让她学琴书诗画。5年以后,父亲终于明白了她的心思,托屈匄为媒,终于嫁给屈原为侍妾。
屈原两次被流,儿女妻子都没相随,只月女媭和一书童随他浪迹天涯。怀王二十五年(公元304年)36岁的屈原第一次被放逐。他在沅湘之间流浪,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在诗中,他有一长段专门写女媭骂他:“鱼玄就是因为刚直不阿,被杀死在羽山之野,……世人都结澡营私只顾自己,你为什么一意孤行听不进劝告?”《离骚》诗中有“女媭之婵媛兮,甲申之詈予”句,意思是:“我心爱的女伴和婵媛,反反复复劝我吐心中之言。”郭沫若考证女媭就是女伴,即是他的侍妾。这女媭是桃江人氏。屈原到桃江,也可说是冲着桃江美女而来。
其实,只有女媭最理解他,所以她才生死跟定屈原,从第一次流放到第二次流放,从汉水到湘寒江哥哥渌?嫌蔚那钌蕉袼??倩氐郊蚁缣一ń??/size]
屈原与女媭回到桃花江畔后,最先他们在凤凰山东面山湾里,搭了一个茅棚,围了一圈竹篱。久了,远近村民、江中渔夫,过往客商,都知道三闾大夫住在这里,家里每天宾客不断。他们与屈原谈论的话题,又多是楚怀王、顷襄王,还有那些个忌妒、诬陷屈原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姬郑袖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人和事。过往商人又不断带来楚国今天丢了几座城,折了几万兵的坏消息,使屈原时时处在悲愤之中。已50多岁的人了,为了不使屈原为世事所扰,女媭把家迁到了家乡的花园洞。
花园洞是桃花江东岸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村里有百来亩良田,山上有苍松和翠竹,林中的映山红和各色兰花草远近闻名,因此叫花园洞。一条小溪把村子分为两半,从村口流出,汇入桃花江。屈原喜爱这里的山,这里的花,尤其是兰花。于是高兴地住下来了。
屈原住下来后,努力不闻天下事。他想起22岁出使齐国和山东六国,两个内完成合纵演说,使这些国家一齐推楚怀王为首,联合攻秦,是何等的辉煌!想不到合纵抗秦才开个头就断送在子兰、靳尚等奸党手里。自己先后两次在极其复杂艰难的背景下完成了齐楚联盟的外交,都因为奸党得了秦国的贿赂,加上对自己的嫉恨,使楚王变了卦,如果自己一系列内中改革与外交方略顺利实行,有能力统一中国大业的,除了楚国还会有谁?最令他不敢回首的是,连叔爷爷屈匄这样天下闻名的大将军,因为楚王的无能,也成了秦国的战俘。
几乎万念俱灰的屈原,在花园洞过上了隐居生活,一心种他的兰花,养他的蚕桑,读他的书。 这期间,他出资并带领村民在村中的溪水上修了一座石拱桥,桥上建有凉亭。有空闲时,他就去桥上凉亭里坐坐,很少走出花园洞,花园洞至今有“三闾桥”和“书房村”的地名。
据胡则丘《屈原第二故乡》考载:屈原长期在花园洞定居,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进花园洞有个地名叫下马坪,传为屈原进村下马的地方,也是来访客下马的地方。“三闾桥”也在此处。
进去便是书房村,“书房村”是屈原住的地方,古名叫书房屋场,现遗址是明以后的老屋场。规模很大,有十多亩地宽。
据当地老人说,里面进去有个小地名叫书房村,是屈原读书著书写诗的地方。书房屋场则是屈原一家子住的地方。
当时屈原是怎么样写诗的?因那时还没有纸,纸到东汉才由蔡伦发明。屈原写诗是写在竹简上。屈原流放后的大部分诗篇,是在花园洞完成的,一首《天问》372多句,1553字,该写多少竹简,串起来该有多长?堆起来该有多高,放起来该要多宽的地方?所以屈原必须住下来才能创作那么伟大的诗篇,屈原有单独的书房是创作实践的需要。
“三闾桥”,是用古石挽拱,古石正中刻着“闾”字,今仍清晰可见。
屈原酷爱兰花,象征着他的品格。他在花园洞种花百亩,地点就在花家坪,也有人说,整个花园洞都是屈原的花园。
屈女墓(又说是女媭墓)位于杨家仑上的山腰。当地群众称是“屈原小姐”墓,墓在竹林中,砍开竹子才见到墓,竹叶盖满芳冢。传说,屈原的宝剑作为殉葬品也埋在墓里。
还有“十八娘”石人像,为守墓之神。据当地老人说,花园洞有地名叫“十八娘”,他小时在那里放牛,见过两个石人;前两年还在花园洞主港里,看到一尊卧着的石人,现在已埋在沙下,石人高1.7米,花岗石质,双手护前胸。
其他地名还有鸟嘴山,传说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传说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传说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这些传说说明屈原曾在此从事种养,春种秋收,为时很长。不是临时居住,是第二故居。屈原在花园洞真正过了一段恬静的田园生活。这就证明了郭沫若大师说的:“像《离骚》这样的长篇大作,作者必须有精神上和体魄上以及相当的经济余裕才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