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
桃江县桃花江镇,从县城乘一路公交车往西南方向行12公里即到,全线6米宽,硬化路面。有“小南岳”之称,是湘中道教、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历史文化名山和楚文化主要发源地,是集宗教、旅游、避暑、科研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在浮邱山顶浮邱寺有寿佛殿,有无量寿佛像。据广东乳源县云门寺主持佛源大师谈,无量寿佛是在浮邱山成佛的。
浮邱山别名无量山,背依雪峰山脉,腑瞰八百里洞庭,峰峦起伏,远看若浮,近看是丘,浮邱山因此得名;又因神仙潘子良在此修仙得道,潘子良道号浮邱子,浮邱山也因此而得名。海拔752.4米,山上有48峰。从山脚至顶峰号称七里三分,总面积58平方公里,门楼上题有“浮邱胜地”,为台湾著名书法家陈立夫老先生题写。留有清朝道光御书“印心石屋”及历史文化名人陶澍、郭都贤、郭纯贞诗句和遗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山高林密,物产丰富,中藏穿山甲、银杏、杜仲等几十种国家一二类动植物。有中天门、千年银杏、飞来石屋、风洞、火云洞、浮邱古寺、丹台、仙翁洞、古井泉、炼补亭、蜡烛山、香炉峰、美女泉、响鼓石、鸣石滩等十几处人文景观。
浮邱寺,耸立于浮邱山峰顶。始建于两晋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几经修复,初具规模。现在的建筑大都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四十年(1770—1775),为砖木结构,有玉皇殿、寿佛殿、祖师殿和老寿殿四大宅及偏房20余间,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第四进老佛殿佛座台嵌有一米宽、二米长的青石板,镌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为道光皇帝御笔。该寺以祖师殿的真武祖师招来四面八方的香客施主,香火鼎盛,尤为以每年“三月三”祖师圣诞为佳。
飞来石屋,位于浮邱山禅寺谷山,座北朝南,高2.33米,整体呈方形,花岗石屋顶,屋体青石质,正面有门,门高23厘米,宽21厘米,纵深80厘米,内空无物。门两侧镌刻卷叶花纹,外壁雕“八仙飘涨”、“二龙戏珠”图饰。屋基为两级层叠台式,高32厘米,刻“丹凤朝阳”图案。相传,真武祖师为镇洞庭孽龙背屋来此。
火云洞,位于浮邱寺东,沿路而下约六、七十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因冬天洞里喷出热气,像火像云,故名“火云洞”。洞口仅两尺方径,要屈身方能爬进去,进洞口一米多便宽敞了,见面空间,高一米七,四周似见几块大石头堆砌而成,如此进去,一小口,一大空间,共六、七层,小孩们常在此爬进爬出。据说,洞有十八层,外小内大,深渊莫测,不宜冒险而进。
浮邱古井泉,位于浮邱寺中殿右侧,有一千多年历史,径1米,深约25米,杂石围成。泉自石缝涌出,清流可口,取水泡茶,味色俱佳,因位于海拔752.4米的浮邱山顶,且终年不涸,可供寺内几十人饮用,故被称为“浮邱三绝”之一。
浮邱齿石,在浮邱山海拔700米以上才有。形状似牙齿啃过的痕迹,又非人工雕琢。大者如牛、如枕,小者如龟,最小同私章、扣子一般大。因石质老熟、纯静,确象八卦炉中炼出来的,又加石纹淡而优美,虽不透明,但光亮而晶莹。因此,历代都有高官名士把它制印、制砚、制枕。相传,浮邱子在修炼时捡石充饥,将未食完留有牙痕的石头抛在山腰,因此,在半山腰以上才能寻到,被称为“浮邱三绝”之一。康熙时期朝廷大官、著名学者陈其扬写有词赋《浮邱山齿石枕记》。
浮邱古银杏林,位于浮邱峰顶,有22棵,其中12棵不结果,最大直径1.5米,最小直径80公分,2001年湖南省林业厅专家鉴定,树龄最大的达2400年,最小的也有1000年以上,被称为“浮邱三绝”之一。所产白果,能作多种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