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银城,骄阳似火,凉席专卖店生意火爆,麻将席、生态竹席、藤草席应有尽有,而曾经风靡一时的传统水竹篾凉席却鲜有人问津。作为益阳的传统手工艺制品,水竹篾凉席为何受冷落?
现状:高价低利 鲜人问津
“一床质量好点的水竹篾凉席卖到上千元了,还是买一般的竹凉席算了。”8月7日,在某超市的凉席专卖区,两位市民正在议论水竹篾凉席的价格。
水竹篾凉席价格高是许多市民的共同感受。在康富路某凉席专卖店,一床上好的水竹篾凉席要价1600元,质量中等的售价也在700到900元不等。
“五六年前,水竹篾凉席才卖300多元,现在300多元付工钱都不够,质量好的水竹篾凉席,价格肯定在1000元以上。就算是卖1000元一床,扣掉工钱、运输费用等,也赚不了多少钱。”在资阳区桥北竹器市场做了20多年竹器生意的项友泉说,他每年都会从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石湖村收购一批水竹篾凉席,今年,他收购的60余床凉席到现在还没卖完。“这几年,水竹篾凉席的价格越来越高,买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石湖村,有许多制作水竹篾凉席的家庭作坊,盛梅春家便是其中之一。盛梅春今年59岁,从1973年开始学习制作水竹篾凉席,“做一床水竹篾凉席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先将晒好的水竹砍开,手工剖成半指宽的竹蔑,然后手工剖去篾黄、篾青,留下质地最好的头青蔑,再用开水煮烫,让篾片变得又软又韧,最后手工刮青、去黄,留下质地最薄而有韧性的头青篾片。”盛梅春说,因为工艺复杂、工期长,虽然工价高,但利润很低,近年来做的人越来越少了。
曾经:独领风骚 风靡一时
像盛梅春家这样的家庭作坊在石湖村有上百家,他们的技艺都是从上几辈人手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至今已流传了几百年。在
桃江和赫山的茅竹湖、申家滩一带,水竹篾凉席制作技艺也有悠久的历史。据《益阳县志》记载,水竹篾凉席早在600多年前就已出现。
“别看现在水竹篾凉席卖得不怎么样,以前那是很有名的。”赫山区文化馆副馆长雷德高研究水竹篾凉席已有多年,在他眼里,水竹篾凉席的发展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变革史。
“1955年,益阳县凉席厂成立,凉席从家庭作坊式生产转为工业生产。上世纪70年代,是水竹篾凉席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那时候,益阳的水竹篾凉席远销广东、广西及南方各省,甚至还出口港澳台、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说起水竹篾凉席,身为益阳人的雷德高十分骄傲,“1955年,益阳水竹凉席厂编织的一床‘和平万岁’的花席,还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银质奖。”
“以前家家都用水竹篾凉席,水竹质地清凉,具有很好的散热性能,所以用水竹制成的凉席,在‘三伏天’也能驱暑消热。好的水竹篾凉席经久耐用,一般可以用20多年,且越用越凉爽。”在雷德高眼中,水竹篾凉席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几代人对沁凉的回忆。
探究:举步维艰 原因何在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凉席产品涌上市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麻将席、竹凉席的出现,使水竹篾凉席独步市场的局面逐渐改变;近几年,各种生态凉席、概念凉席横空出世,更让水竹篾凉席举步维艰。
“机械加工生产的凉席款式精致、价格便宜,很受消费者青睐,而传统水竹篾凉席,依靠纯手工技艺制作生产,工期长、成本高,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渐渐失去竞争力。”雷德高说,近年来,益阳本地的水竹资源逐渐枯竭,制作凉席需要从江西、湖北等地购买原材料,据统计,每年从外地购入的水竹达500万斤之多。
随着运输成本的上涨,制作凉席的成本也不断增加,“编一床1.8米宽的水竹篾凉席要用80斤水竹,大约要花70元,再加上工钱,一床凉席的成本要四五百元。”做了40年凉席的盛梅春算过一笔账,她家的水竹篾凉席收购价为600至700元,一张凉席平均耗时4天,全家人分工合作,一年最多能编制100张,除去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后,实际利润非常低。
“年轻人做这个的越来越少了,编凉席时经常要盘腿坐好几个小时,非常累,加上做凉席的工钱也不高,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在谢林港镇的家庭作坊里,还在从事生产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掌握这门技艺的少之又少。
除市场竞争加剧、成本增加、生产队伍萎缩等原因外,雷德高认为,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也影响了凉席产业的发展。“1997年,益阳县凉席厂改制,集体经营变成了家庭分散生产经营,凉席生产从工业生产又转为了家庭作坊式生产。”最后一批生产力也随着改革而消散。“由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缺乏统一管理,凉席的质量参差不齐,从生产到销售没有形成产业链,水竹篾凉席正一步步走向衰落。”
反思:传统技艺 走向何方
水竹篾凉席作为益阳传统手工技艺制品,在市场竞争中日渐衰退,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思,保护这一传统技艺,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在赫山区文化馆,记者了解到,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已入选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以后,在益阳市茅竹湖花香路,将会成立水竹凉席生产一条街,按前店后坊的方式,组建50户个体生产者集中生产,扩大影响,争取申报为益阳市旅游观光点。”雷德高介绍,为了保护好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赫山区成立了益阳水竹凉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他们希望通过重新建立茅竹湖水竹基地,来保证水竹资源生产,通过省级申遗成功,来提高艺人的生产热情和传艺热情。
“2014年,计划在茅竹湖、凤凰湖等地种植水竹200亩,希望能进一步扩大水竹凉席的影响,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水竹生产基地,使原料自给力增强。到2015年,能够使茅竹湖水竹凉席生产量增加五成,新培养的技艺精湛的艺人150人……”
历经几百年的水竹篾凉席能否在机械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重拾辉煌?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历史的变革中继续传承?这是益阳擎起竹产业发展大旗绕不过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