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荡子,湖南益阳人,旅居广东。他说自己是不合群的异类,一生被阳光穷追不舍。诗人大抵如此,我们活着,总是在某个地方,但我们的精神,或许寄存在另外一个地方。那地方对东荡子来说,是益阳,是东荡洲,也可能就在湘江边的一棵柳树下。这是诗的难处,也是诗人的难处:我即在这里,我也在那里……
东荡子,原名吴波,现居广州增城。1964年9月生于湖南省
沅江市东荡村(东荡洲)。木匠世家。1982年高一辍学,同年应征入伍在安徽蚌埠某部。1983年转业后个体经商、教书、记者、任编辑等,干过十数种短暂职业。1994年至今在深圳、广州、长沙、益阳等地工作。1989~1991年,先后在鲁迅文学院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进修。1994年至今在深圳、广州、长沙、益阳等地工作或闲居。
1987年开始写诗,1988年正式发表作品;2006年获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歌集《王冠》、《阿斯加》、《不爱之间》、《九地集》(自印)、《如此固执地爱着》(合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泣告:湖南沅江籍广东杰出诗人东荡子今天下午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突然辞世,终年49岁。
据悉:10月14号在广东增城举行追悼会。
诗坛怪杰东荡子
作者:人海捞心
东荡子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集《九地集》和《王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现代汉语诗歌创作开劈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可惜至今还没有进入批评家的文本,这是可怕的忽略。
东荡子是第一个将结构、语境、旋律和品格看作同等重要的诗人。他通过语境与语速完美结合产生内韵旋律让现代汉语诗变得精致优美。汉字在他的笔下犹如音符在音乐家的谱中神奇地组合出柔美的旋律,恰到好处地把读者引入神圣的境界。
东荡子是中国诗坛的舒曼。他不但写下了美仑美奂的诗歌,还以非凡的洞察力,高明的鉴赏力发现好诗,且不遗余力地推介。他经常在诗友聚会时或在诗歌沙龙活动中满怀激情地背诵朋友们的诗歌,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拔默默无闻的诗人的作品经他发现推介得以广泛流传,为中国诗坛带来福音。
东荡子安居增城以前一直在祖国的大地上漂泊,当然,不是流浪。漂泊铸就了诗人东荡子。他的诗歌表面看来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事实不然,他的诗歌不为担忧衣食住行显山露水,也绝无个人哀怨情绪,而是呈现坦荡、侠骨豪情和博爱,闪烁着人性高贵的光辉。他的诗歌超越时空的樊篱不为时代所局限,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不受青睐,实在不足为怪。
东荡子不太喜欢阅读,认为泛滥阅读容易成为知识的奴隶,为此,对许多经典著作视而不见,甚至许多世界文学大师的名字都不知道。他常说,大师不是来自阅读,而是来自独立思考。曹雪芹是小说大师,没有读过比《红楼梦》更伟大的小说;屈原是伟大的辞人,也没有读过比《离骚》更伟大的辞赋。的确,他的创作灵感通常不是来自阅读,主要来自漂泊、友情、爱情和思考。令人称奇的是,他能博采众长,是集大成者,且独具一格。按当下时尚的流派分法,无法把他划入林林总总的流派中的某个流派,一定要划分的话,只把他划入完整性写作。但完整性写作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主张。如果说世宾是完整性写作的旗手,那么东荡子就是完整性写作的主将。他说,诗歌是简单的,在于不断发现并消除人类精神中存在的黑暗。
东荡子是典型的中国式诗人,藐视与世无争,实际上对名利抱着同样难于抑制的渴求,常常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世人承认而感到郁闷。诗人所过的生活是双重生活,一重是日常生活,一重是诗艺生活。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夹杂着过多的诗艺生活,会让人觉得孤芳自赏,不合时宜,会让人产生敬畏感,甚至感到有些怪异。东荡子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热爱工作,也为人向善,但事事追求完美,眼中容不得沙子,可是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无法完美;他无法忍受市侩行为,可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是市侩行为主导的社会,所以同事们都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敬而远之,视为怪人,所以他从事过的许多工种都非常短暂,常在不欢中结束,他现在从事工作是唯一的例外。
东荡子为人疏宕洒脱,性情直率,不讲繁文缛节,也不圆滑世故。一次众多诗友在客村聚餐,餐后谈诗论道,东荡子口若悬河,激情飞扬,众人难以插嘴。可是,话题一转他立即兴味索然,独自退桌后坐。不到一根烟功夫,酣声如雷,引得朋友们会心一笑。只有朋友,同道中的文人朋友才理解他、接受他、支持他,理解他的作品、接受他的为人、支持他的干事。他常常为自己拥有这样一帮优秀的朋友感到自豪,大家也因有东荡子这样优秀的朋友感到骄傲。
东荡子的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迟早会得到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