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于艺术而言,可能是一种结束,也可能是一次萌芽。只是,因为战火,结束会来得更为颠沛流离,萌芽也是更为艰辛的破土。
抗日战争年代,适逢现代美术教育萌发之初,烽火连天之下、颠沛流离、思潮涌动。那些走出“象牙塔”,走上“十字街头”,甚至不远千里“候鸟式”游学美术生们,开始焕发艺术自觉,从“现实的静像”转向火热的生活。
可以窥见的是,他们虽然坚信只有画人体才是艺术基本功,但尝尽流离之苦后,他们的作品中开始出现沅陵背背篓、梳耙耙髻的劳动妇女形象。而画家高希舜则将高氏祖宅改成了临时校舍,坚守20年,在桃江这个小县城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画家。文/梁美兰
一栋高氏祖宅改成了临时校舍
益阳市桃江县邱山乡人形山村,一处小山包围绕下的农田里,立着一扇木雕窗,由两个“美”字和两个“道”字构成主体结构,美轮美奂。
这里不是景点,更不是艺术家刻意为之的装置作品。这扇“美道”窗,实为当地一村民有心保留的老物件——为了纪念在抗战时期曾迁来这里办学的南京美专。
向四周环望,当年的学校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村里的民居。村民们罕有知晓这段历史的,颇老的长者喃喃地说,“拆了、拆了,全都拆了,据说唯独留下几扇窗。”
为何窗上雕着“美道”,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此情此景,也许可以解读为:美之术业,传道所至吧。
南京美专,为湖南桃江籍画家高希舜1931年在南京创办的一所美术院校。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之后,上海、南京各机关团体及各个学校纷纷内迁。
1938年初,高希舜将南京清凉山上的南京美专,迁到了湖南桃江县桃花港镇西道光村(时称)。高希舜把一栋高氏祖宅改成了临时校舍,两年后,在邻近的二行村重新择址修建了校舍,有一栋木质结构的两层教学楼,楼上为学生宿舍,楼下为教室。还有一个大礼堂、一栋教工宿舍。
1940年竣工后,学校迁至此处,直至1950年停办。由于南京美专在此地办学多年,这里也被称为“南京村”。
南京美专在桃江办学期间,依然保持了在南京的学制,为大专性质。学校的课程分有专业课与选修课,专业课程有中国画、西洋画、素描、白描、美术理论等,选修课程有诗词、古典文学、外语等。
南京美专在桃江办学的12年期间,共培养学生200余名,大部分为益阳周边县市的学子,以及部分随校迁来的外省学生。
早年在南京美专的桃江籍画家莫立唐后来常常把“我读的是南京美专,但我没到过南京”挂在嘴边。他回忆说,抗日期间读书不容易,学校搬了三回,一走要走一百多里路,还挑起担子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