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东门口市场,布局合理,卫生整洁,活禽宰杀分离。
改造后的鹿角园市场,摊位整洁规范。
说起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的前后变化,市商务局建设科科长杨永志说:“过去,来了外地参观的客人,我们总想绕开农贸市场走,现在我们更愿意把人家领进市场看看!”
鹿角园农贸市场经营户李判非告诉记者:“以前市场人多通道窄,满地污水,买菜要踮着脚、侧着身子走,现在市民在这里买菜,就跟逛超市一样。”
农贸市场关乎千家万户。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几乎每座城市的农贸市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脏乱差”现象,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从2010年8月至今,市中心城区学门口、鹅羊池、大桥、天成、桥南、桃花仑、团洲、朝阳、旭华、鹿角园等30多个农贸市场铺开改造工程,先后投入资金3470万元,并引进社会投资近亿元,切实改变城区农贸市场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的现状,让农贸市场由城市卫生和管理的难点变为亮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市场宽敞明亮 买菜跟逛超市一样
“没想到益阳的农贸市场改造得这样好,设施、管理都非常到位,我们回去后一定要推广你们的经验。”这是2012年11月娄底市代表团来我市参观改造后的农贸市场时发出的感叹。
走进改造后的朝阳农贸市场,记者眼晴一亮。市场内分布整齐划一、零担和经营分类分区,地面干净整洁,摊位布局合理,照明设施改善,宽敞明亮,部分摊位还安装了自来水、排污管、专用垃圾桶等设施。在水产区,养鱼池的溢水通过格栅流入地下管道,再流到家禽区冲洗鸡粪,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也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卫生问题。来自
桃江的王咏红,在朝阳农贸市场做蔬菜生意6年了,她说:“市场卫生了,摊位的档次也提高了,生意比以前更好做了。”
在桥南,农贸市场环境的改变,让前来买菜的市民开心不已。家住易家村居委会的李慧英说,以前买菜,她都是踮着脚走路,特别是走到卖水产和家禽的区域,地面湿滑、臭气熏天,但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地面干净,异味也没有了,各类产品摆放整齐,像超市一样。
近年来,我市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作为市长“菜篮子”工程和惠及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市商务局还编制了《益阳市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0-2015)》,提质改造按照“以奖代投”的方式,鼓励各市场业主先垫资建设,政府检查合格后再拨付资金并适当予以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快了市场提质改造的进度。目前,市中心城区31个农贸市场,已完成建设改造任务29个。正在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工的新建市场2个。
变“一新”为“长新” 注重长效管理机制
改造后的一座座农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要维护好市场环境,变“一新”为“长新”,就必须严格抓好市场管理。市商务局严格按照标准化菜市场要求和创卫达标指数规范,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多次组织工作组对市场建设改造情况督查和现场办公,对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及时予以纠正,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对市场周边的“三小”“五小”行业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确保其遵守经营秩序。
同时,各市场的商品划行归市,摆放整齐,撤除摊头摊尾,确保通道畅通,做到整齐美化。加强清扫保洁,督促经营户垃圾袋装化;对市场内部的卫生保洁人员严格按卫生管理制度考核,加大保洁力度;撤除市场内乱搭、乱接的彩条布、篷布;对未经允许私设乱占的摊位一律予以取缔。同时,配合工商、城管、规划等部门取缔了临街通道的乱堆、乱放、乱搭、占道经营现象。
桃花仑市场原来的“三角区”拆迁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人大代表、正/协委员多次联名建议。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商务局扎实工作,在每年减少门面收入30多万元的同时,拿出近50万元补贴各经营户,使这一拖了近10年的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获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