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桃江县重建屈原天问阁 打造文化新地标

[复制链接]
美人窝 发表于 2013-11-2 12: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建屈原天问阁一直是萦绕桃江历届党政领导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心结今年4至7月,县正/协根据县委的部署由两名副主席率文教卫体委及相关部门单位组成专题调研组,抽调史志、文化、旅游、规划等单位负责人及部分知名的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天问阁建设调研调研组采取听、查、走、访、察等形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开展了多次论证研讨,形成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调研成果。
  一、屈原与桃江及天问阁的渊源
  屈原与桃江的不解之缘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因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遭流放据屈原诗作《离骚》、《涉江》等记载,国内知名屈学家、贵州省社科院蒋南华教授和桃江学者胡则丘、龙玉牛等考证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从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出发辗转于沅湘之间,四处寻觅最终在桃花江畔的桃谷山花园洞落脚。自此屈原与桃花江这片美丽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屈原在桃江生活长达七年之久(也有十二年之说)他在桃江的生活遗迹,历经数千年风雨依稀可见,如凤凰山、钓鱼台、天问阁、花园洞、三闾桥、书房村、下马坪、绣英墓等一大批反映屈原在此生活过的地名乱草丛中那些饱经沧桑的石人、石狮、石鼓、石桥及至今流传在桃江民间的许多传说故事等,均是确凿的印证这些遗迹的存在,甚至超过屈原出生地湖北秭归任三闾大夫时的都城湖北江陵,以及投江之所汨罗屈原在桃花江畔读书、写作、养蚕、骑马、狩猎、养兰、种莸、放牧,过着隐居生活桃江是屈原的第二故乡早已被全国学术界考证认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国际频道和第九套纪录频道的亲睐并以《桃花江畔胡呐喊》和纪录片《屈原》等向全球做过专题推介。
  (二)桃江是屈原《天问》名篇的创作地
  据《桃江县志》记载“县城东端凤凰山,又名天问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之处”。清代《益阳县志》也明确:“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清代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为屈原作《天问》处,山下旧有凤凰庙俗称凤凰神,山上建有天问阁内有石刻、彩塑、木雕”。屈原在桃江定居的七年正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近半数的作品在桃江创作很多作品都烙下了桃江本土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和方言土语等烙印,《天问》的创作也不例外当时,凤凰山上建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庙堂壁画描有“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屈原见到这些“存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国家的惨淡命运及个人的不幸遭遇不禁感慨万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慨,溆泄愁思”乃“仗剑披发,质问苍天”写下《天问》名篇。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是一篇罕见的千古奇文,囊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屈原思想学说的经典集粹,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天问》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文学巨作也是一部激人情态,感人肺腑的史诗对后世规整的律诗、变体的赋词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屈原文化对桃江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在桃江生活期间经常游历桃江山水,访民问苦把一些地域特色和民间的素材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还将自己的作品诵读给当地学士儒人、村夫妇孺听取他们的意见。久而久之屈原的爱国情操、人格魅力和文学作品,对桃江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是使桃江人文精神熠熠生辉受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探索精神、科学观念的影响,桃江人自古以来养成了爱学习、重德行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在这片土地上,文人学士层出不穷涌现出唐代善卷、明代郭都贤、清代陶澍到当今文伏波、丁夏畦、夏家辉三院士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等。爱国英才有夏思痛、卢性正、张子清、张昆弟、熊亨瀚、何宣等更不胜枚举如今八十多万勤劳质朴的桃江人民,将更好地弘扬“崇德尚美务实图强”的桃江精神。
  二是使竹文化渊远绵长屈原选择花园洞作为居留之所,与满山遍岭的桃花江翠竹不无关系遥想当时的文字记录方式,纯靠竹简需大量竹片加工而成,采竹、加工制成书简,屈原的生活和创作与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竹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及竹或幽篁如《山鬼》中“余处幽篁兮不见天”,竹的品格、竹文化被屈原发扬光大竹成了桃江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竹雕、竹器、竹艺、竹制品伴随世世代代桃江儿女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不少本土文人雅士大都有咏竹的诗文传世表达真切感受。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来桃江视察时兴致勃勃地泼墨题写“楠竹之乡”,以表赞誉2001年,张震将军来桃江感受浓烈的竹乡风情,当即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桃江人虚心向上刚直不阿的性格特征,也是与长期受竹文化浸润分不开的。
  三是使美人文化绚丽多姿“桃花江人爱美”、“桃花江出美女”,是有历史缘由的且看屈原的作品《抽饮》、《湘君》、《湘夫人》、《山鬼》、《思美人》、《河伯》、《离骚》、《招魂》等,大都有对“美人”的描叙另据考,屈原侍妾女嬃就是桃花江美女。屈原对美人的评价标准对“美”的追求,对“美人”的品德鉴赏自然而然对一辈又一辈桃花江女子的成长、修历、处世等产生启迪和影响。 “桃花江是美人窝”难怪黎锦晖先生会有如此感叹,外界大为认可这与屈原文化的影响是无不联系。
  四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桃江的本土民俗文化,是楚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很多方面受到屈原文化的感染。屈原对神灵鬼怪的描述催生了桃江道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功德画的诞生傩戏的出现就有根可寻;桃江地方山歌《胡呐喊》更是受屈原诗歌的影响很深,其唱腔、语言、气派和风格跟他的很多作品风格相当接近,连语气词也有类似之处至于包粽子、赛龙舟、习武术、种兰花、祭神拜佛等,均含有对屈原文化的传承之意。
  (四)天问阁的历史兴衰
  据无量山人《屈原作<天问>》一文记载“屈原死后,在一风雨之夜电闪雷鸣之时,乡民见到在山之巅屈大夫挟剑长吟,声若惊雷于是乡人在此建一风雨亭,以寄托哀思”这是天问阁始建的原因。
  始建天问阁仅为乡民纪念屈原的安魂之所,一间简单的风雨亭而已后来屡毁屡建,但均为民间所为到清代道光年间,天问阁已形成高18米共3层的规模。阁内外雕梁画栋精刻碑文,雄伟壮观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对此阁多有吟诵,如明代江西巡抚郭都贤作《桃花午日怀古》有“采俗传天问”诗句;清代道光年间进士魏源为此阁题“闲寻屈子书台”联清代光绪年间举人黄世奇作《夜宿桃谷山天问阁》一诗,有“桃花水绕问天台”句音韵学家曾运乾题《凤凰山谱局堂联》有“卜宅旧邻天问阁”之句,均印证了天问阁的存在天问阁最后一次遭毁,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场大火当时,乡绅民望邹化良、周代炳在跃龙塔建成时写有跃龙塔记,有“塔成之后继以建阁”字句,同时发布《募修桃花江天问阁》文告并请陶澍作序,陶公欣然应允挥笔写就《募修桃花江天问阁》小引,称“矧此故山佳处实关前辈风流”,“不有表章曷申景仰”, “杰阁宏开”、“重张大国之风”然而,先贤渴望重修天问阁的美好心愿不知何因,一直未能如愿桃江民间各个时期均有人提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益阳或桃江工作过的历届党政主要领导均曾提及重建天问阁,但都未能实现。
  二、重建天问阁的可行性研究
  天问阁重建与否?调研组通过联系国内专家学者走访部分历任领导,访问一些社会贤达召开社区群众听证会,个别交谈等方式听取了大量意见。又通过文化、建设、旅游等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认同重建意见者占绝大多数。
  (一)天问阁重建的三个重大意义
  历史意义  天问阁最早建于战国时期是桃江人为纪念心目中的英雄屈原而建。传说当时建亭是为屈原安魂但天问阁与战国时期的历史渊源,与名人屈原与名著《天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存在神秘而又客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历史,传承着泱泱华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重建天问阁,如同彪炳一部史册传承一种文明,无疑是对祖辈的追溯和铭记因此,它的历史价值十分重大。
  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文化、经济早已相互交融屈原作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令全球景仰而我国对屈原及其文化的传播仅仅限于一些古朴的竹简文字,文人墨客的作品字迹和少量现代影视作品的展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痕迹和实体标志很是稀缺。桃江作为屈原生活过的第二故乡又拥有得天独厚甚至绝无仅有的遗址遗迹,但没有成形的建筑和设施不无遗憾。重建天问阁是数百年来国内无数文化名人和绝大多数桃江人民的共同心愿着实是一件功德千秋的大好事,对于传承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桃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战略意义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社会的繁荣往往推动文化的快速发展反过来,蓬勃兴旺的文化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腾飞如今桃江经济势力逐步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趋旺盛,打造一个以“天问阁”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地标建好屈原文化公园,开辟文化活动场所将是大势所趋。尚且屈原天问阁建设将成为桃江文化旅游产业龙头大力壮大绿色经济,大大减少工业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能拉动旅游产业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对助推桃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桃江经济社会转型,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二)天问阁对比江南三大名楼的四大优势
  天问阁历史以来与另外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齐名号称江南四大名楼。目前另外三大名楼经数十次重建、改建和扩建,名声鹊跃门庭兴旺,游人如织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唯有桃江的天问阁仅存一处遗址和一块石碑,不复存在已达200多年但是客观比较,桃江天问阁相对另外三大名楼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时代更加久远。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为东吴一军营瞭望哨演化而来,至唐朝乾元年间才开始兴盛江西的滕王阁始建于唐初,由滕王李元婴任洪川都督时主持修建而本省的岳阳楼,是宋朝庆历五年由滕子京主持修建相比之下,天问阁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比其中最早成形的三国时期黄鹤楼还早400到500年。
  第二历史更加厚重。历史学家把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三国归纳为中古时期隋唐之后到清代称为近古。那么屈原所处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天问阁的存在意义,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较之其余三大楼更觉珍贵、稀少和关键,其历史价值十分明显。
  第三文化沉淀更深。“楼以文名”屈原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属于罕见的先秦文学,他创作的《天问》不仅首开浪漫主义文学先河,其思想性、艺术性、情感性尤为突现还独创“骚体”(或叫“楚辞体”),采用长短句式加入衬词土语,对后代诗词、散文、戏曲及白话文的出现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其文学成就之高,功绩之大是《滕王阁序》作者王勃、《黄鹤楼》作者崔颢及《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均无法比拟的。
  第四拓展空间更大。滕王阁占地仅100 亩岳阳楼占地158.6亩,面积最大的黄鹤楼也仅200多亩且均地处闹市中心,无法扩展靠与外景捆绑才能升级。而天问阁较之其它所处的地形、地貌、面积、空间、风水等更加优越,一旦综合开发出来完全可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至于其他方面如旅游开发前景预测、收入情况估计、相关产业带动及社会效益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体对比见附表)。 
  江南四大名楼之比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天问阁自古就有,且历朝历代均可能有毁有建。到清代道光年间已形成相当规模,它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决定了这一名楼的珍贵价值,连古代的地方名流都看得很准,两江总督陶澍还亲自撰文募修,后人多有重建之意。199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一位武汉市副市长,在听取时任桃江旅游局局长文希良先生关于重建江南第四大名楼天问阁的发言后,激动地说:“天问阁遗址简直是国宝,可惜不在武汉”。本次调研,我们又深切地感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各届有识之士、广大人民群众,对重建天问阁的强烈呼声,特别是一些热爱家乡的桃江籍乡友,更是衷情满怀,纷纷表示一旦重建,定当出资出力。由此看来,重建江南第四大名楼,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以此推动桃江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所托,众望所归。
  三、重建天问阁的理性思考和建议
  我们认为目前重建天问阁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认识不统一。重建天问阁的呼声很高,但也存在不少的反对之声。有人认为建楼修阁历来是民间所为,政府不需考虑;有人明确反对,就桃江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认为这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有人觉得爱建不建,无所谓。当然,反对者身后,更多的是赞成。认为这是传承历史和保护文化,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给后人造福的政绩树得好树得值。目前,我县经济状况还欠发达,但是想想古代建楼的情景,看看其它三座楼数十次毁而复建的过程,参照凤凰县无本打造文化旅游大县的业绩,只要解放思想,这些认识偏差是可以消除的。二是旧阁(址)损毁严重。原天问阁已毁坏二百多年,遗址在解放以来一直被行政办公场所和企业单位占据,园林、道路、水系等破坏严重,重建前需重新设计,向周边延伸的空间倍受挤压,拆迁任务大。三是建设资金需求大。天问阁主体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另外前期征地、搬迁、安置及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预计达数亿元,资金筹措的压力不小。
  天问阁建设尽管面临的难度大,困难多,压力重,但人心所向、民心所求。天问阁的重建必须由政府主导、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整体开发、分步打造。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桃江负责的高度来把握,使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娱乐性。
  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统一宣传口径。收集整理国内外和桃江本土学者研究屈原和屈原文化的资料和历史文献,将屈原在桃江生活的历史、撰写《天问》的背景和天问阁重修的历史等汇编成册,对市民进行宣传,对在校学生进行地方历史的教育。二是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创造条件,争取机会,定期在桃江举办屈原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知名的屈学家和媒体来桃研讨,提高天问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积极组织向市、省及国家申遗。开展屈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拓展天问阁的品牌内涵。
  (二)要大手笔规划,分阶段建设
  天问阁的建设,要根据桃江人文历史、旅游资源、项目环境、自然条件等特质,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按照集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思路,聘请国内知名而又技术力量雄厚的公司进行整体包装和前期策划,起点要高,手笔要大,品质要强。一是准确把握三个定位。主题定位为:重建江南第四大名楼,建设屈原文化主题公园。功能定位为:建成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屈原文化传播交流与文化活动阵地、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旅游高地。战略定位为:开辟桃花江文化旅游特色景观,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和南楚文化大品牌。二是坚持五项原则。在天问阁的重建过程中,应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文化传承传播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景区打造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确保文化品位高,现代意识强,功能全。三是适度拓展建设规模。整体区域规划应涵盖拥军路、谷山路、桃花东路和资江河段(含资江河面)围合的区域,此外还可以将花园洞屈原故居和腰子仑古墓群一并纳入统一规划建设,使各景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单就天问阁建设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主要完成规划制定、项目包装、推介申报、招商引资、园内建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以天问阁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第三阶段主要完成配套设施和其他景点建设任务。
  (三)政府主导破解资金难题
  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重建天问阁资金问题是瓶颈。但是,借鉴外地的经验,如果采取内外结合,多元投资的办法,这个难题是可以破解的。为此建议:一是前期投入要以政府为主。根据对江南三大名楼的考察,无一例外都是由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前期开发建设。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征地搬迁和安置,启动基础设施改造,做好建设的前期工作。二是争取政策性投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力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化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了投资比重。目前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为我县重建屈原天问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立即着手,积极申报,争取支持。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前期工作完成后,政府可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将一定范围内的场地和设施等对外招商引资进行开发,一定能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这一园区建设,大大缓解建设资金压力。四是建立募捐“平台”。精心筹划,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组织全县各界开展捐资活动,同时号召在外乡友积极参与捐建,形成共同建设天问阁的合力。五是积极申请银行贷款。依靠金融部门投资拉动建设项目,力争早日完成建设任务。
  (四)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启动重建工作
  江南第四大名楼和屈原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是为桃江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一个瞻仰屈原,感受屈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开展文艺、健身、休闲旅游活动的场所,能大大提升桃江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将为建设和谐桃江、生态桃江和助推桃江全面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天问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建“天问阁”建设指挥部,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工作,力争尽早实现美好蓝图。
  主持:李质彬
  审定:丁固威
  主笔:胡  桃
  修校:胡福林  丁振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益阳|免责声明|益阳拍客|益阳人才|益阳租房|益阳二手|禁言帐号|京ICP备08016888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2000-2018 益阳网:益阳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益阳红网论坛:关注益阳民生,传递城市生活信息!

GMT+8, 2025-9-19 04:19 , Processed in 0.01719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